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第十四师昆玉市,有这样一位“90后”新农人——徐朝阳,他用自己的热血与坚持,在沙漠荒滩上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绿色传奇。
大学毕业后,徐朝阳毅然放弃了城市里相对舒适的发展机会,选择回到家乡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。从2019年起,他怀揣着改变家乡面貌、发展农业的梦想,踏上了在沙漠中耕耘的艰辛道路。起初,他面对的是300亩盐碱地,资金短缺、技术匮乏,重重困难如同拦路虎横亘在他面前。然而,徐朝阳没有退缩,白天,他扎根地里,在实践中摸索经验;夜晚,他挑灯夜读,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农业知识储备。
在灌溉技术方面,徐朝阳进行了无数次尝试。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,他发现高质量苜蓿更适合喷灌技术,于是积极引进和改良喷灌设施,成功攻克了灌溉难题。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精神,他将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00亩盐碱地,逐步扩大到如今的两万多亩苜蓿种植地。
徐朝阳满怀信心地表示:“今年苜蓿每亩预计能达到700公斤,燕麦每亩400公斤,看着燕麦秆长到1.3米高,苜蓿也郁郁葱葱,长势特别好。从刚开始摸索种植到现在,每一步都不容易,但也让我积累了经验。我坚信,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,未来的产量还能再提升。只要坚持下去,这片沙漠里的绿色产业一定能越做越大,带动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!”
对徐朝阳而言,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种植规模的扩大,更是亲眼见证了沙漠逐渐变为绿洲,以及带动当地职工增收致富。目前,他种植的苜蓿已迎来丰收,首批收割的600亩地,产出苜蓿达180多吨。按照每包苜蓿草350公斤计算,丰收成果颇为可观。如今,燕麦长势喜人,高度达到1.3米,苜蓿也已长至20-30公分。随着燕麦即将收割,收割后苜蓿又将迎来快速生长,新的丰收也指日可待。
徐朝阳用7年时间,在沙海中“种”出绿洲,不仅为家乡增添了一抹绿色,更为当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。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,在希望的田野上追逐梦想,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。
作者: 编辑:陈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