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第十四师二二四团迎来发展新里程。在北京市对口支援下,这座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现代化团场,正通过产业升级、物流革新、民生改善等系列援疆项目,书写从“沙海绿洲”到“产业高地”的蜕变故事。
物流破局:京疆班列打通“出疆快车道”
6月23日,首列京疆货运班列双向对开,满载200余吨二二四团优质红枣的列车从和田站驶向北京,标志着困扰当地多年的“出疆难”问题得到根本性破解。
“班列运输成本较陆运降低20%,冷藏车厢还解决了鲜食农产品运输难题。”新疆茉语凡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彦冬算了一笔账:过去,冬枣、葡萄等鲜果因运输损耗大,难以进入内地市场;如今,4000公里路程仅需5天,北京消费者48小时内即可品尝到“新疆味道”。
班列的开通,源于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对产业痛点的精准把脉。第十四师昆玉市城投集团副总经理王贵阳介绍,通过成立专项物流公司、优化货物配载方案,师市农副产品外运效率提升30%,预计全年可为团场增收超5000万元。
产业升级:红枣链上“长”出新经济
在二二四团八连,总投资1000万元的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项目(三期)已初见成效。1500平方米的红枣分选车间内,智能分拣设备正以每小时3吨的速度处理干枣;500吨气调保鲜库则让反季节销售成为现实。
“过去冬季分拣靠人工,效率低且损耗大;现在机械化分选让一级果率从60%提升至90%。”项目负责人李纪伟指出,该项目采用“援疆引领+团连运营+种植户受益”模式,不仅延长了红枣产业链,还带动500余名连队职工转型为电商从业者。2024年,二二四团网络销售额突破2.5亿元,红枣单价从每公斤15元涨至25元。
产业升级的背后,是北京援疆的持续发力。2023年以来,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专家在团场推广京科968等高产玉米品种,使亩产从450公斤跃升至1吨;京和纺织等企业则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让1000余名维吾尔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,月均收入3500元。
民生提质:教育医疗“组团式”赋能
在二二四团中学,北京援疆教师焦艳玲的数学课堂总是座无虚席。自2019年“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”启动以来,北京市6所职业院校的8名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培训当地教师2000余人次,惠及学生超1.2万名。校长闫海周感慨:“北京名师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,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。”
医疗领域同样成果斐然。在昆玉市人民医院,北京援疆医生贺保卫带领团队新建中医康复病区,将科室规模从5人扩展至20人,诊疗量同比增长40%。“我们不仅要治病,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。”贺保卫说。数据显示,2012年以来,北京市累计派出102名援疆专家,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23项。
未来展望:从“援建”到“共荣”
站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,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已谋划新蓝图:依托京疆班列,将二二四团优质农产品推向中亚市场;通过“飞地经济”模式,在京津冀地区建设昆玉产品展销中心;深化“组团式”援疆,打造南疆职业教育高地。
“援疆不是单向给予,而是双向赋能。”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聚焦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让这座沙漠中的绿洲团场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上闪耀的产业明珠。
从物流通道的打通到产业生态的构建,从民生福祉的提升到文化认同的深化,北京援疆正以系统思维和精准施策,助力二二四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。这片曾经的风沙之地,如今已绽放出产业兴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崭新画卷。(通讯员 李艳梅)
作者: 编辑:陈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