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援疆干部、第十四师二二五团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建刚,怀揣着科技兴农的使命,将北京的良种与智慧深植二二五团这片热土。面对风沙肆虐、盐碱板结的严峻挑战,他与当地干部用科技力量改写了“农业禁区”的命运,让金灿灿的麦浪在戈壁翻滚,让饱满的玉米成为当地职工群众增收的“金疙瘩”。这场艰苦卓绝的“农业突围战”,正是他用实干在援疆一线写下的生动答卷。
跨越4000多公里的援疆行
2023年4月,高建刚怀揣着援疆的满腔热情,从北京农林科学院来到第十四师二二五团。
谈到初来时的工作状况,高建刚说:“作为一名北京援疆干部和农业科研者,我到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熟悉这个地方的农业生产情况,明确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,需要我做的工作,通过了解我发现这边的粮食作物种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,所以想发挥专业所长,对接后方单位引进新品种、新技术,力争实现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。”
在风沙里培育“希望种子”
了解了二二五团的情况后,高建刚把重点放在小麦、玉米等优良品种的培育、筛选及应用研究。他带领当地干部以成熟优良品种为基础,选取当地种植户的地块开展小麦、玉米的实验性种植,全程记录其生长情况,分析优缺点、潜在风险,结合适应性和产量表现形成报告,判断品种是否可行。
经过两年的田间种植试验和摸索,高建刚终于选出了更适应本地的玉米和小麦品种。
在高建刚与同事及北京农业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二二五团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升。如今,二二五团玉米、小麦常年亩产分别稳定在500公斤和400公斤以上。通过引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,玉米品种MC703高产示范田亩产达1160公斤,小麦品种京优1号亩产达775公斤,双双创下和田地区单产新纪录。
“如果我离开新疆以后,这些品种和技术能够留下来,让农业的科技成果能够在二二五团长效地发挥作用,就是我援疆的意义所在。”高建刚说。
作者: 编辑:王瑞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