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,第十四师二二四团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,如今因湿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胡木旦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明珠的崛起,不仅成为沙漠中的绿色屏障,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。
湿地:沙漠中的生态明珠
胡木旦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二二四团东北部,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生态脆弱区与沼泽湿地交界的复合地带。这里沙漠与胡杨林、低矮灌木林带相依,形成了“沙漠傍湖、湖养沙漠”的独特风貌。湿地内,清澈的湖水与周边的沙漠构成鲜明对比,仿佛是大自然在沙漠中精心雕琢的绿洲。各类水生植物在这里肆意生长,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。据监测,湿地内栖息着赤嘴潜鸭、黑鸢、苍鹰等100余种野生动物,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就有11种。
这片湿地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。它就像沙漠中的“肾脏”,能够调节区域气候、涵养水源、净化水质。在干燥的沙漠环境中,湿地通过蒸发作用增加空气湿度,降低周边地区的温度,为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同时,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能够吸收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,保持水质的清洁,为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生态治理: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
二二四团的湿地能够呈现出如今的繁荣景象,离不开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努力。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,二二四团干部职工群众发扬“一铁锹一铁锹挖树坑,一瓢水一瓢水浇灌”的坚韧精神,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二二四团累计投资2.2亿元实施重点生态项目。2023年以来,新建人工防护林0.54万亩,退化林修复4.6万亩,草原改良2万亩。通过这些努力,曾经黄沙漫天的景象逐渐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取代,沙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,荒漠化程度呈下降趋势。如今,以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网、绿洲外围防风固沙林带为主体的立体生态屏障已初步形成,宛如一条绿色巨龙,守护着二二四团的生态安全。
在湿地保护方面,二二四团秉持“保护优先、严格管理、系统治理、科学修复、合理利用”的原则,通过监测、巡护、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举措,不断强化湿地保护。2025年3月14日,二二四团成功召开了2025年林草湿荒一体化项目推进会,各连队负责人、项目负责人深入探讨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并共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会议强调,要提高思想认识,加强组织领导,压实工作责任,强化监督检查,确保退化林修复等任务能够顺利落实,为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
湿地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,也为二二四团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生态效益方面,湿地的存在改善了区域气候,减少了风沙灾害的发生,为周边的农田和居民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。同时,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在经济方面,二二四团依托湿地资源,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。一方面,发展特色农业,在湿地周边种植红枣、桃树等林果业,定植面积达14.5万亩。这些林果业不仅为职工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,还形成了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。另一方面,结合湿地景观,开发生态旅游项目。近年来,二二四团通过举办枣花文化旅游日、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,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县市数千人前来观光旅游打卡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,提高了二二四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促进了当地餐饮、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为职工群众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。
展望未来:守护绿色家园
站在新的起点上,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。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,完善湿地监测体系,及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状况,为湿地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。同时,加大生态治理力度,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,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。
在经济发展方面,二二四团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,依托湿地资源和特色农业,发展农产品深加工、生态旅游等产业,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,延长产业链。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,借鉴先进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经验,推动二二四团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第十四师二二四团的湿地,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,也是干部职工群众辛勤努力的结晶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二二四团将继续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,让湿地成为沙漠中永恒的生态明珠,绘就更加美丽的生态新画卷。(通讯员 李艳梅 葛瑶)
作者: 编辑:陈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