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深入推动昆仑文化研究,8月22日,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“传承发展昆仑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”项目推进会在第十四师一牧场召开。师市党委副书记、师长,市政府党组书记、市长买买提艾力·吐尔洪出席并发表讲话,来自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兰州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四川大学、新疆大学、青海大学、西藏大学、喀什大学、青海民族大学、青海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,围绕昆仑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转化展开深入研讨,会议由师市党委常委、副政委,宣传部部长李丹主持。
会上,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胡钰从人文经济学、地理标识、红色文化传承与媒体报道等现实维度出发,探讨了昆仑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路径与影响力构建。他强调,应借助多种媒介推动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,增强昆仑文化的大众认知度和认同感。
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和谈提出从神话学、民俗学、历史学、文学、民族学、宗教学等多学科角度推进昆仑文化的系统性研究。他倡导跨学科协同和田野调查,通过文献、实物与图像等多重证据,构建更加科学、完整的昆仑文化阐释体系,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与学术视野。
买买提艾力·吐尔洪在认真听取与会专家学者发言后指出,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象征,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,是连接古今、贯通中西的关键文化脉络,要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,充分认识其凝聚民族情感、塑造精神认同的重大意义。他强调,要系统推进昆仑文化的挖掘、研究与转化工作,面对当前阐释深度不足、学术成果偏少、符号体系不完善、遗产保护缺乏统筹等挑战,必须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地域协作,整合高校、研究机构与地方资源,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,使昆仑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文化自信自强。
专家们表示,在第十四师昆玉市开展昆仑文化研究,将加快昆仑文化符号提炼与话语体系建设,推进本地文物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深化昆仑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有效传播,为师市发展注入持续的文化动力。
作者: 编辑:张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