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金秋十月,二二五团的枣园里,果实压弯了枝头,一片丰收景象。四连党支部书记赵小良正忙着对接从山西、陕西、河北沧州等地远道而来的采购商,带着他们看红枣、谈价钱、签合同。
“红枣的品质好,关键是要卖得好,让职工们的辛苦付出得到回报。”赵小良说话干脆利落,行动风风火火,身上依然透着军人的果决与坚韧。虽然已脱下军装多年,但他把军魂烙在了心里,用在了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。
十六年军旅,铸就忠诚品格
1999年,赵小良参军入伍,把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。在部队的十六年里,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刻苦训练,严守纪律。其间,他先后参加重要军事活动9次,因表现突出,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,8次荣获“优秀士官”称号。这每一份荣誉的背后,都是汗水与忠诚的凝结。
2015年,面临转业抉择,赵小良怀揣着“退役不褪志、退伍不褪色”的信念,毅然放弃了返回江西老家的机会,选择来到第十四师。“边疆需要建设,这里也是实现价值的地方。”他话语朴实,却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的初心与使命。
迎难而上,扎根基层破难题
2018年9月,赵小良被派往二二五团武装部任职。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“拦路虎”是语言。二二五团民兵大多是维吾尔族同胞,语言不通,工作难以深入。赵小良没有退缩,他主动开始学维吾尔语。从“亚克西姆赛斯(你好)”“塔马克耶登咕(吃饭了吗)”这样的日常用语学起,带着一本小笔记本,走到哪儿问到哪儿。
他不仅学语言,更带着真心走进每一位民兵的家,了解他们家里有几口人、收入怎么样、有什么实际困难。他说:“要带好队伍,先得成为知心人。”真诚换来了信任,很快,这位汉族书记就成了可以交心的“战友”“兄弟”和“老大哥”。
语言关打通了,心也贴近了。赵小良发挥部队带兵的经验,科学组织训练。在他的带领下,二二五团民兵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,在一年多时间里,高质量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。他亲自带队出色完成各类保障任务20余次,为维护辖区安全稳定贡献了坚实力量。
2019年,因工作表现突出,赵小良被评为二二五团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心系群众,排忧解难办实事
2020年4月,二二五团党委决定优化基层组织建设,对科克阿斯曼、阿瓦提、喀孜纳克3个村进行整合,需要一个能打硬仗的干部去打开局面。组织再次找到了赵小良。“我永远是一名战士,组织需要我去哪里,我就去哪里!”他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。
新的岗位,困难比预想的还大。连队干部思想不统一,群众意见分散,工作推进缓慢。赵小良没有蛮干,他从凝聚“两委”班子入手,挨个找干部谈心,了解想法,统一认识。光是这一项工作,他就磨破了嘴皮子。最终,仅用一周时间,就初步扭转了班子的涣散局面。
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,他干脆把“家”安在了连队办公室。白天,他挨家挨户走访,听群众吐槽、说说难处,能解决的问题当场就协调;晚上,他处理日常事务,研究谋划连队的发展。那段时间,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。经过两个月的连续奋战,各项工作终于全面走上了正轨。
工作理顺了,他又开始琢磨如何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他积极引入扭秧歌、舞龙狮、广场舞等文体活动,让连队热闹起来,人心聚拢起来。在他推动下,连队里的便民服务中心推行“一站式”服务,效率大大提高,成了二二五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。
军魂永驻,平凡岗位续华章
2021年6月,赵小良当选四连党支部书记。在基层工作的日日夜夜,他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。
走访中,他了解到居民李能有正为家里种的南瓜和梨子卖不出去而发愁。赵小良二话不说,当场掏出手机联系熟悉的商家,又主动对接团里的超市渠道。很快,积压的农产品就销售一空。李能有拿着卖货的钱,激动地逢人便说:“赵书记真是咱们的贴心人,是他帮我把南瓜和梨子卖出去了!”
近日,喜讯传来,二二五团四连荣获“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称号。这是对赵小良和连队全体职工群众团结奋斗、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。
从军营到田埂,从战士到书记,岗位在变,环境在变,但赵小良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的军人本色从未改变。在平凡而重要的基层岗位上,赵小良把满腔热忱和全部青春,默默写在了边疆广袤的土地上,书写了一段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军魂的奋斗人生。
作者: 编辑:张煜